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办学条件 > 详情

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8-06-19 09:29:27     浏览数: 9558

一、项目完成情况及总体质量

(一)教学改革完成情况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在项目建设期间,制糖技术等重点建设专业群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块式一体化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活动和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师资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队伍;对各专业培训装备逐步完善,科学管理;积极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两年的建设,制糖技术示范专业的做法不论是模式还是方法上都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系统化,能力评价体系科学化,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示范和带动作用凸显,专业培养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不断总结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创新人才培训体系

建设专业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学院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联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评价培训效果。建设期间,制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派出教师到南宁糖业集团、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永鑫华糖集团、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开展调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座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企业一线员工、学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企业调研总结,完成调研报告2份。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结合本行业和专业特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①制糖技术专业: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开展“工学结合”、“模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②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通过建立基于维修电工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进程中深入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学生与学校融入到企业式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最后一年在校企合作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紧扣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关键点,在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模块,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训内容,以确保各专业的技能标准、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岗位最新技能要求。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设计课程体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坚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做法为:一是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技能项目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二是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删除或减弱部分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的课时和内容,加重专业课程的份量;三是专业技能教学发挥现有循序渐进的优势,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探讨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四是进一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

实施两年来,制糖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互派师资,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一是《甘蔗制糖工艺》课程教学利用DCS和3D虚拟仿真软件配合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糖机维修实训》等其余课程则利用我们到相应的企业真实拍摄而制作的甘蔗制糖教学视频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兴趣。

(3)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为提高培训质量和突出学校特色,采取了教师自主开发、校企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专业针对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条件,共开发校本教材10本。

制糖技术专业完成了《糖机维修实训》、《制糖工业分析》、《甘蔗糖厂仪表与自动化》、《甘蔗制糖短期培训》、《甘蔗制糖制炼实训指导书》、《甘蔗制糖生产实训》、《甘蔗制糖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甘蔗制糖DCS仿真实训指导书)等7本校本教材开发编写。

电气自动化专业完成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可编程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

2.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采取内培外引、专兼并重、多形式培养教师的措施,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队伍。一是通过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提高学历和相关相近专业学科的培训学习,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职称层次和教学能力;二是学院与合作企业密切配合,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或实习带队期间到生产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活动,使教师能亲自感受、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了解企业相应岗位所使用的各种设施设备,特别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的情况。三是以提升教师职业化能力水平为落脚点,促使专业课教师的技能等级向技师、高级技师水平提升。四是从行业企业中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在项目建设两年间,培养专业教师带头人4人;选派23人次外出参加骨干教师短期培训;选派28人次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或短期培训。在建设专业中,新引进1名高级工程师,聘请10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3.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发挥现有的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接,积极探索“与行业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工学结合”、“模拟实训”等多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运作模式。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生产技术指标检测,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工作与学习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送培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校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为企业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两年来,制糖技术专业与广西永鑫华糖集团、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湘桂糖业、广西贵糖集团、广西东糖投资集团、广西贵港甘化等15家区内大中型知名甘蔗制糖企业签订了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协议并共同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制糖技术专业教师对区内外10家企业进行了制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开展调研,通过与区内外甘蔗制糖企业单位的高管、技术人员座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企业一线员工、学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形成了《企业调研报告》。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活动,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制定培训课程标准;针对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六个步骤完成“教、学、做”合一的任务。无论是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还是封闭式的学习概念,都让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体现工学一体的学习过程。专业技能教学发挥现有循序渐进的优势,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探讨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糖技术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优化专业课程教学。由于甘蔗制糖设备庞大,学校不可能引进跟企业一样的甘蔗制糖设备,根据我们在企业调研和实践专家交流的情况,《甘蔗制糖工艺》课程教学利用理论跟仿真软件配合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糖机维修实训》等其余课程则利用我们到相应的企业真实拍摄而制作的甘蔗制糖教学视频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均全程贯彻企业的岗位与管理要求,校企的专兼职教师依照既定的考核评价办法共同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广西食品(制糖)、造纸、有色金属铝等千亿元支柱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对接地方产业,共建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搭建校企合作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一个融教育、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通过进一步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进一步提升,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项目建设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输送684名毕业生,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6220人次,对外开展生产、资讯、技术服务21项次。

(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情况

1.设备安装及运行情况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安排,以及设备制造配送情况,项目所配置及购置的全部设备(含实训室基础改造)已于2016年12月完成付款并安装、调试、开展教师培训,设备正常运行。

2.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及购置的经济合理性

充分利用政府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在制糖技术专业现有的实训中心基础上,增配亚硫酸法澄清系统1套,建设制糖技术理实一体体验交流实训室和制糖技术仿真实训终端室,从而配套成完整的制糖技术生产实训教学系统;在(轻工)电气自动化专业现有的实训中心基础上,增设工厂供配电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和网络通信技能实训室,满足特色专业发展要求。项目的建设完成,使本专业生产实训教学系统主要工序的生产全过程直观展示,并搭建成生产实训操作平台,形成完整的制糖技术专业实训平台。使学生在仿真操作和轻型设备的操作环节中,按照未来生产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和实际操作实习,使制糖技术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产、教、研结合的教学实体,成为校中有厂、厂中有校、产教研结合的集生产性教学、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技术服务、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操作技能训练、模拟生产实习的教学场所,最终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企业化,使实训基地达到既能进行实习教学,又能进行生产,既出人才,又出服务的建设目标。设备配置上通过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评估和研讨,并向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咨询,设备配置合理有效;设备购置上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成本的原则,通过学校招投标或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设备购置经济合理。

3.实训基地管理与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所建设或完善的实训基地所属实训室(实训车间),均配备有1名由校内专业教师兼任的管理人员和1名由企业兼职教师兼任的技术人员,以更好地共同管理、维护和确保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并开展相应的现场教学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一)资金落实情况

我校于2014年末获得2014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补助资金500万元。资金下拨到位后,我校即设立中央补助资金专项账户,建立专项资金台账,并按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相关要求和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根据我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围绕制糖技术、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为主的专业群,扎实开展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认真对照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和资金预算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总投入688.4万多元,其中政府专项资金500万元,自筹部分188.4万多元。

(二)资金支出情况

1.预算执行与批复的相符性。

资金支出按照预算执行,执行与批复基本相符。

2.实际支出调整的合理性。

实际支出调整都经过项目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符合建设实际需要。

3.实际支出与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符性。

经费使用真实完整,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专项资金的投向、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履行招投标等有关手续。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每一笔支出都有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及校长签字,严格把关,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三、项目组织管理水平

(一)管理机构的健全性

为保证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办公室,成立专业建设实施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领导小组指导与协调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实施办公室负责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全体专业建设实施小组成员按照国家重点专业建设要求开展工作;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落实建设资金和相关政策。专业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建设工作;及时处理方案实施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及时提出需报领导小组研究议定的重大事项。

(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操作性

我校于2014年末获得2014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补助资金500万元。资金下拨到位后,我院即设立中央补助资金专项账户,建立专项资金台账,并按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相关要求和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

学校制定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项目(课题)专项资金报账须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管理制度,明确了项目方案设计、评审、实施、监控、调整、验收各个环节的规范和要求,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三)组织实施的情况及项目管理水平

根据我校《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项目实施办公室领导专业实施小组扎实开展制糖技术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认真对照建设对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资金预算和项目产出的要求,细化任务,责任到人,扎实做好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工作。经过近两年的项目建设,通过创新“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工学结合”、“模拟实训”等多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运作模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立了行业领先专业建设水平居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第一的制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互派师资,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围绕高技能人才培训,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实施教学改革,开发了《制糖工业分析》等四本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示范和带动作用凸显,专业培训实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总务科负责开展各子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设施设备。学校成立了以纪委书记为组长督察组,全程监督项目建设过程,全程跟踪经费使用和项目设施设备招标、采购活动。

四、项目效益

(一)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情况

项目建设实施以来,专业群累计培养专业班级数为21个,其中订单班数4个,毕业生684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达2.6%,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4%,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49人次,其中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48人次,地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1人次。

(二)职业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实施以来,专业群累计开展培训工种数14个,培训班次89次,培训总规模6220人次,获证人数2742人证,获证率达44%。

(三)实训设备利用率

项目建设实施以来,实训基地所配置及购置的实训设备均正常用于校内学生及校外(社会)人员的实习实训实际动手或模拟操作,实训设备利用率达100%。

(四)对学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1.强化食品、电气专业实训场地及条件不断改善

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长期开设的老牌龙头专业,在校内拥有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设备。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现有的实训场地及设备条件已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为此,我校通过项目申报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借鉴制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在多次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或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当前,通过本项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食品加工实训室、食品微生物实训室、食品安全检测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网络通信及传感器)、电气自动化实训室(工厂供电)、制糖技术理实一体体验交流实训室、制糖技术仿真实训终端室等,实现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功能;校外实训基地有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朗姆酒)、广西丹宝利酵母有限公司(中法合资)、广西湘桂福莱顺酵母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蒙乳业有限公司、台湾统一饮料(南宁)公司、南宁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广西珠江啤酒公司、广西伊利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场地及条件得到不断强化和改善,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实训需要。

2.推进交通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乘务是我校近年来根据市场调查后催生开设的新专业,该专业的开设体现了我校紧紧跟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积极调整办学专业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运输的迅猛发展,南宁本地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交通乘务技能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我校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走访南宁铁路、南宁市公共交通等相关部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依托甘蔗制糖专业教学实习经验,以开通的高铁、地铁为实训场所,安排学生到高铁、地铁站或随车进行交通乘务技能训练与服务工作。这种学、做、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得到快速提高,企业在人工成本和人才储备上也得到较好调控,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融合。

2.带动烹饪、汽修、学前教育等紧缺专业共同发展

烹饪、汽修、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近年来增设的专业,我校通过项目申报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借鉴甘蔗制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在多次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烹饪操作实训室,汽车维修实训室,声乐和舞蹈实训室等,实现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功能;校外实训基地有上海虹梅小南国餐饮有限公司、上海川省理工餐饮投资有限公司、新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公司、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源正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南宁青秀区新兴苑幼儿园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学生在学做结合过程中,岗位操作技能得到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五)科技创新情况及效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专业老师和南宁易速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一起合作,对制糖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一共获得了“一种分级过滤预灰桶”“一种装置外预灰汁自动固液分离预灰桶”“一种带滤渣桶的生石灰消和机”“一种W型自动除渣消和机”“一种自动固液分离预灰桶”“一种阶梯型自动除渣消和机”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在百色万林制糖有限公司、田林和平糖厂等多家制糖企业应用这些专利技术。

项目建设实施以来,制糖技术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根据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总体方向,结合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应用,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到教学工作中,并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根据调研、评估和研讨配置新的实训设施设备,使之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要求基本匹配,紧随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在知识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设施设备等方面体现了科技创新。如学校实施的社会认知教学实习——生产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仿真实训四步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使学生实现了从无知到认知、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求知的思维发展和飞越,促进和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示范辐射作用。

项目建设实施以来,制糖技术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行业和社会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及时有效,传播媒体形式多样。各地中学教师组织学生来我校参观并报名就读相关专业;2016年来宾市技工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来我校交流学习;2017年佛山市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尧勇一行38人到我院参观交流并洽谈合作;2017年广西电视台对我校制糖技术专业“两后生”培训情况进行报导;2018年我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广西电视台举办的挑战技能王电视现场比赛等。这些传媒报导正是我校在项目建设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最好印证。同时,项目建设实施完成后,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及对外技术服务等方面也将给企业、行业和社会带来更大的推动。

五、建设、管理和功能发挥的其它典型经验

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积极组织实施示范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寻求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规范等的养成教育,促进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新的台阶。

1、“军营文化校园”管理育人建设。设立“准军事化”管理办公室,设立团、营、连、排和班五级团队管理,全校师生每周一或重大活动统一着军服,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部队军号、课间分营出操,对新生和违纪学生实行军训常态化教育。

2、学生一日生活“准军事化”育人建设。编制《学生“准军事化”管理育人工作手册》。引进以预备役退伍军人为主的教官队驻校参与管理。加强育人团队培训,规范学生一日生活的着装、起床、出操、内务卫生、就餐、上下课、午休、就寝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天天练”长效育人平台建设。编写“天天练”德育教育读本《走好人生路》,以营或连为单位每天开展早读,分室内室外进行,每周一全校集中早读和升旗,校领导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其它时间每天一个营集中参加早读和出操。

南宁市江南区石柱岭一路13号 邮编:530031
电话:0771-4831963 监督电话:0771-4820979
桂ICP备12002097号 版权所有 © 广西轻工技师学院
网警备案号:450105020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