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制糖技术专业为例
广西轻工技师学院 张华清 陈元 曾淮海
摘 要:我院制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营造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按照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的榨季生产需要,体现“工学交替”原则。第一阶段为社会认知教学实习,第二阶段为生产教学实习,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其余时间在校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仿真教学软件组织实训教学,解决了生产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同时,借鉴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我院交通乘务、烹饪、汽修、学前教育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共同发展。
关键词: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共同发展
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制糖技术专业是建校以来重点发展的龙头特色专业,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2012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014年批准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由校企合作成立的制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甘蔗制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文化入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对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带动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制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我院制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制糖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熟悉制糖技术应用知识、企业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及生产现场管理,能运用本专业知识熟练完成制糖生产操作、维护、调试、化验、销售等各项常规工作任务,独立完成生产中常见故障处理,组织完成突发事故或重大事故的分析处理,以及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等工作任务,能胜任专业面向岗位与岗位群工作的糖品开发、糖品生产、糖品检验、糖品销售、生产管理等技术与技能,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上就要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技工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具体能力和素质,教法上知能一体、学法上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学习活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学结合、持续发展。我院主要与广西贵糖(集团)、南宁糖业、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湘桂糖业集团、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广西永鑫华糖集团、广西东糖投资集团等制糖企业合作,按照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环节,安排专业班级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跟岗(社会认知)教学实习——社会认知从此刻开始
跟岗(社会认知)教学实习是我院2010年以来在学生实习环节上迈出的全新一步,是我院在学生实习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积极开展实践所确立的技工教育学生实习创新模式。跟岗(社会认知)教学实习很大程度上解决和改变了初高中毕业生在从应试教育到技工教育转变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而产生的迷茫和困惑心理,为今后的学习规划做了初步的设想。跟岗(社会认知)教学实习有利于中职学生人生目标的确定,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
以制糖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在入校后第一个学期(秋季),9-11月学习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在糖厂开榨期间于同年12月至次年2月安排到校企合作的区内外甘蔗制糖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跟岗(社会认知)实习。实习过程中,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兼带队管理)全程在场参与指导和管理,企业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演示和解说,学生按工艺流程从头到尾逐一对设备、物料、工艺、指标、操作等进行观察和了解,增加专业感性认识的同时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跟岗(社会认知)教学实习的主要场所,是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即企业生产岗位——这是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和实践的最佳选择,学生先学后看、在看中学、看后再学,这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首次融合。
(三)生产实习——通过生产提高岗位操作技能
生产实习是一个提升和飞跃,它是在生产现场以操作员、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是我院在学生实习工作上的另一个层次和必要阶段,也是我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另一体现。
以制糖技术专业为例,生产实习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第三、第五两个学期(秋季)进行。学生9-11月在学校学习相应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糖厂开榨期间于同年12月至次年3月榨季结束安排到校企合作的区内外甘蔗制糖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兼带队管理)全程在场参与指导和管理,企业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根据事先安排好的岗位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在企业人事统一调度下,对实习生进行认领并安排到岗,在生产操作中实时引领和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在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中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学习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纪律,学会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为人处世基本原则,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严肃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同时,通过参与生产过程一些故障分析、处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定的班组管理、企业管理技能,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这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二次融合。
(四)顶岗实习——为毕业上岗奠定坚实基础
在长达六个学期的教学后,学生已学完规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进行了社会认知、岗位技能训练和其它相关技能提升,即将毕业上岗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旅程。此时,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最后一次实习——顶岗实习。
以制糖技术专业为例,我院实行的是“3+1”模式,第4年全年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区内外甘蔗制糖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仅要在开榨期间参与生产过程和实际操作,还要在糖厂检修期间参与设备解体保养、检修技改和拆装维护等工作。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整个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了统一完整的了解与掌握,不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扩大眼界,丰富知识,从而为毕业上岗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再次融合。
(五)仿真实训——实现模拟操作,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
多年的生产教学实习,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到的专业知识,还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包括对生产设备认知;工艺流程、指标参数设定;岗位记录要求;操作管理及故障分析处理等,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2012年以来,我院甘蔗制糖实训基地先后引入DCS仿真、3D仿真教学软件和现场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三者均基于企业生产实际工况且不限于实际工况。三套系统的开发是在对区内外多家甘蔗制糖企业开展调研搜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经整理统计后建立数学模型,使系统涵盖的专业知识全面完整,突出生产操作、参数调节、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等方面仿真训练,注重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实训场所引入“7S”管理、制度上墙、规程上墙,实行班前班后会、分组责任制等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班组管理、企业管理技能,实现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这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深度融合。
(六)效果与评价
通过我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制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岗位操作技能过硬、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上岗即可融入社会大环境,适应岗位操作要求,生产操作很快上手,受到制糖企业领导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有工段长和班组长甚至提出,宁愿要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愿要没有一点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二、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下的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食品、电气专业实训场地及条件不断改善
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我院长期开设的老牌专业,拥有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设备。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更新,现有的实训场地及设备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为此,通过借鉴制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或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当前,通过项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有食品加工实训室、食品微生物实训室、食品安全检测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网络通信及传感器)、电气自动化实训室(工厂供电)等,并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朗姆酒)、广西丹宝利酵母有限公司(中法合资)、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蒙乳业、台湾统一饮料(南宁)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场地及条件不断得到强化和改善,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实训需要。
2014-2016年,我院机电、工业分析、热能动力、仪表自动化、制浆造纸、焊接等专业借鉴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委培,共计为9家企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1026人,带动效果良好。
三、展望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将在不断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与模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方位与力度,内外兼修,增强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技能人才就业创业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